贷款
2022-08-23 点击:1724
微信作为拥有12亿级用户体量的流量渠道,不少贷款公司选择在微信朋友圈投放贷款广告,以此来获客,但在贷款广告中还存在一些行业乱象。
通过朋友圈获客
在朋友圈里,一款名为“公金中心”的贷款产品,听起来像是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放贷。
其广告介绍称,“我借了4次都成功了,感谢凭公积金借我18W8,最快1小时到账”。
并自称“正规贷款”,“最高可借20万元”,以及“凭公积金申请:安全靠谱、利息超低、通过率高”的字样。填写姓名、手机号、手机验证码,并填写申请金额即可。
点击发现,放贷资金由广州市熊猫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提供,助贷机构为前海创新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实际上,这则广告并不是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而是一家注册在深圳、运营在上海的助贷公司,为通过朋友圈获客而投放的广告。
除了“公金中心”的名称,还有“沪金中心”、“公金部”变换着来,都是以“凭公积金借款”吸引眼球。
无独有偶,另一款名为“中金信诚-随借随还”的贷款产品同样在朋友圈获客。
其广告介绍为,不刷脸,不下APP,最高可借20万,最长可分期96期,并称“放款快、成功率高、费用低”。填写申请资料仅需提供姓名、电话、所在城市、申请额度区间等资料即可。
这款贷款产品的资金来源是广州熊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助贷机构为中金信诚金融服务外包(北京)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公金中心”和“中金信诚-随借随还”的资金来源都是熊猫小贷,只是助贷机构不同。
爱企查信息显示,熊猫小贷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2亿元,股东为熊猫金控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0%。
根据腾讯广告官网对于金融类广告要求,小额贷款若涉及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应具备“网络小额贷款”等相关字样或备案证明。
从这点上来说,熊猫小贷是拥有互联网小贷牌照的,符合互联网展业的资质。
网络小贷平台通过朋友圈获客的不在少数,但作为助贷机构,冒用“公积金”名义揽客的行为,很可能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以为该金融产品或服务有政府保证。
根据《广告法》相关规定,不得冒用、擅自使用与他人相同或近似等有可能使金融消费者混淆的注册商标、字号、宣传册页。
微信作为现在最热门的社交平台,具有相对较高的公信力,许多用户有时会因对微信平台的信赖,而进行消费交易。
据卡农社区了解到,今年7月13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金融类违规营销内容的规范》,包括金融类欺诈营销宣传、金融类不实营销宣传、金融类误导营销宣传。
低门槛,实际利率不低
有的金融广告把借贷额度描述的如同账户余额一样,以“低门槛、低息、超长分期数”吸睛,让一些金融知识匮乏的人掉以轻心。
通过“公金中心”业务经理介绍,公积金月缴纳满1000元,缴满1年时间,单笔可授信20万元,利息3厘,最长期限5年,当天放款当天到账。
10万元每个月还款1966元,但并未说明“利息3厘”是以什么方式来计算。如果10万元每个月利息是1966元,那么年化利率是23.59%,这跟宣传中的最低6%的年利率相比,实际上并不低。
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先过度放贷再进行暴力催收,使消费者陷入贷款深渊负债累累。
网络小贷公司不断涌入社交平台获客,其中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拥有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资格,但注册资本却未达到《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要求。
随着监管的持续收紧,不断加大对违规小贷机构的清退力度,给部分地方性小贷机构带来不小压力,选择注销牌照离场。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小贷机构频繁增资,满足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增资”与“离场”并存,小贷行业优胜劣汰表现明显,经营不善和不良贷款很高的小贷公司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
有时候在点击了微信朋友圈贷款广告之后,不仅会被推荐下载各种网贷App,还可能会遭遇贷款中介的电话“骚扰”。
即使只是点了一下,填写了一些个人信息,就算没有贷款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有记者在“公金中心”点击了“测测你能借多少”这个入口,一小时内被多个电话打爆。
如果是遇到一些资质不太规范的网贷导流平台投放贷款广告,点击之后可能会被导流到不同的网贷平台,填写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被“共享”给其他平台。
现在的贷款广告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分布在各大流量平台,出现在朋友圈,还能伪装成朋友动态的金融广告,还有一些短视频平台,先是雷人的剧情最后也是金融广告。
像微信的用户量大,平台本身可以在消费链条前端形成信任背书,提升用户使用信心,并且转化率高,可以让流量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作为广告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审核应更加严谨,不要给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消费者也应对微信朋友圈贷款广告保持警惕,不要随意点击或轻信广告内容,确实有借贷需求,可以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以防掉入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