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2022-10-12 点击:901
非银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409件,尚诚消费金融114件;平安消费金融72件。对比去年同期来看,中银消金投诉量大幅下降61.5%,尚诚消金同比暴增293%,平安消金同比增幅为10%。
据卡农社区了解,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平安消费金融消费投诉量为65件,尚诚消金则为29件。
对消金公司而言,主要涉及的投诉均为个人贷款类纠纷。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公司也是上海非银机构的投诉集中地,通用汽车金融、吉致汽车金融、东风日产汽车金融、华晨东亚汽车金融、福特汽车金融、东正汽车金融等6家累计投诉量为202件。其中,通用汽车金融以95件位居上海地区第一。
近年来,在监管要求平台降低年化利率在24%的窗口指导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纷纷采取了管控风险、降低用户投诉、优化消费者服务体验等多方面措施。消费投诉,也是监管极为重视的问题。
据卡农社区了解,今年以来,已有多地监管披露包含消金公司的非银机构消费投诉情况。2022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涉及投诉量2149件,较去年同期的1101件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34%。
上半年,河北省非银金融机构消费投诉207件,其中贷款类业务投诉202件。虽然并未披露消金公司占比,但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河北幸福消金分别以153件和135件占当季度非银机构投诉量的首位。从投诉总量上来看,幸福消金在今年上半年应该实现了同比下降。
辽宁省非银机构投诉量81件,较去年同期的15件同比增长440%,全部为个人贷款业务,盛银消费金融占比不详。但据卡农社区了解,盛银消费金融2021年共受理各类消费者投诉47笔,投诉主要原因为因债务催收和手段引起的投诉、因收费定价引起的投诉、因金融机构服务设施、设备、业务系统引起的投诉。
黑龙江省非银机构投诉量259件,同比增长292.42%。其中,哈银消费金融公司占169件,同比增长284%。
天津非银机构投诉总量3766件,同比减少12.18%,其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3734件。其中,捷信消费金融具体投诉占比情况不详。今年1月,捷信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于2021年第四季度将消保部调整为公司一级部门,并经董事会批准生效。
今年第一季度,中邮消费金融涉及投诉380件,环比增长0.26%;去年上半年,中邮消金涉及投诉520件。晋商消费金融投诉量为115件,环比减少16.67%;兴业消费金融个人贷款类纠纷投诉量52件。
在用户消费投诉的背后,关乎的是老百姓的“钱袋子”。从数据来看,消金平台投诉量的降幅与增长,亦是平台整改力度和提升服务效率是否达标"看得见"的体现之一。
今年4月29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部分银行保险机构违反《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的情况通报。
据卡农社区了解,8月29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投诉问题整治的通知》提到,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及时解决消费者合理合法诉求。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要视客户投诉为宝贵信息来源,通过投诉摸清消费者愿望和诉求,聚焦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准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完善信息披露,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问题处理和权益保障的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投诉处理队伍建设,及时规范处理各类投诉,使消费者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下大力气解决误导宣传、质价不符、违规收费、暴力催收等问题,将投诉处理“事后解决”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解决”全流程转型。
通知还要求,机构要加强消费金融知识宣传,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依法表达诉求、理性维权。引导消费者有投诉事项首先向机构首诉,机构未予解决的再向监管部门投诉,提高投诉处理效率。
此前,银保监会曾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消费金融公司将被评级为5个等级,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9月28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公布2022年第二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4915件,占投诉总量的30.5%;其中,非银机构7989件占银行业投诉总量的9.8%。第一季度,银行业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4947件,占投诉总量的32.9%;其中,非银机构8974件,占投诉总量的11.8%。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各银行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畅通投诉渠道,扎实做好投诉处理工作,加强源头治理,改进服务质量,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银保监局要压紧压实机构投诉处理主体责任,督促机构积极化解矛盾,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前,深圳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信用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使用各类借贷产品之前,消费者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全面了解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时间、还款方式、提前还款约定、逾期罚息等约定内容,做到权利义务心中有数,结合自身资金需求和偿还能力做出综合判断。特别提醒的是,贷款利率必须看“年化”,并关注“服务费”“手续费”等费用成本。信贷资金要用于约定用途,经营贷、创业贷、消费贷等均不得用于购买房产、有价证券或用于其他禁止性领域,若有违反,金融机构有权立即收回贷款并要求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另外,亦需关注信贷产品发行主体,应通过正规渠道,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