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
2022-11-28 点击:1118
合理使用“征信”工具
根据居民展示的信息,居民收到落款为辖区疫情防控办的短信中要求,对应街道居民要在11月23日至11月25日期间完成三天三检,对于未按照要求进行检测的人,将影响出行和个人征信。
业内人士进一步梳理发现,本次事件并非首次因为使用“征信”工具引起市场关注,此前已有部分地区和机构因此受到质疑。其中具体涉及情况包括“闯红灯”“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话费欠费超过3个月”“在公告场所乱扔垃圾”“欠缴物业费”“欠缴水电费”“高铁占座”“不进行垃圾分类”等。
除了前述行为外,还曾有地区提出将“无偿献血”“照顾孤寡老人”等信息引入征信评价体系,用于评判优质信用用户,但同样遭到市场反对。另从实际情况来看,最终这类行为都未能与个人征信情况挂钩。
而根据央行2021年发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信用信息是指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等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的采集、处理、评估和使用等都需要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对于“征信”这一工具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管理办法》中,便提到信息使用者使用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应当基于合法、正当的目的,不得滥用信用信息。而核酸与否,并不在征信信息之列。
当前央行征信系统对接的征信信息包括了银行等各类放贷金融机构的数据,以及工商、环保、质检、税务、法院等非银行信息,包括行政处罚与奖励信息、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保缴存和发放信息、法院判决和执行信息、缴税和欠税信息、环保处罚信息、企业资质信息等。这也意味着,哪些信息纳入征信,范围和数据类型都要经过官方的权威认定。
据卡农社区了解,包括核酸信息在内,“闯红灯”等信息与征信挂钩并不属于规范的征信采集行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是采集个人信用信息时应当采取合法、正当的方式,遵循最小、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采集,也即核酸纳入征信并无相关依据;其次是信息采集的范围不明确,征信机构会对采集信息的来源、安全以及授权等进行必要的审查,“闯红灯”等信息不会被征信机构所采纳。
不过,对于前述情况,对应的街道综合服务受理中心也于11月26日做出回应,表示短信确为街道发布,但措辞不当,已对相关环节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同时明确表示未完成检测要求的市民征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望广大市民放心。同时,建议市民尽量完成核酸检测,给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多一份保障。
内外合力维护个人征信
由于征信信息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对应主体的借贷、信用评价等,近年来,用户对于个人征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存在部分机构以“征信”为手段,违规开展对应业务。甚至还有犯罪分子,打着“征信”的旗号开展诈骗活动。对此,央行等监管部门也曾多次发布风险提示,引导用户正确看待个人征信,并对违规机构做出惩罚。
开展征信业务要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项法规,各类机构在使用和表述“征信”工具、采集个人信息时,同样也要符合监管要求,否则会误导民众,甚至会触犯法律。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用的价值更加凸显,”于百程指出,“个人要关注个人信用信息,学习信用知识,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借贷要量入为出,按时还款,避免出现逾期;如果已有逾期记录,应尽快还款,积极采取措施。”
而用户在征信领域的合法权益也有保障举措,当遇到“滥采滥用”的情况时,也可以通过合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于百程表示,按照《管理办法》,认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认为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所在地央行分支机构投诉。
个人征信应当由两方面进行维护,从外部层面看,应当建立系统、规范的个人征信管理体系,避免征信滥用伤害到监管权威性及个人合法权益;而从内部层面看,用户应当了解征信的基本构成与管理体系,珍惜个人信用,一年内可主动查询一至两次征信报告,对其中存在的异议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