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1 点击:1849
每股盈利为4.61元人民币,升21.64%;每股派息1.522元人民币,按年升21.5%;派息比率为33%,与2020年相若。
该集团去年净利息收入按年升10.21% 至2039.19亿元人民币,净利息收益率按年则减0.01厘至2.48厘,单计第四季则按季上升0.01厘。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按年增29%至358.41亿元人民币,带动招行去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按年上升18.82% ,至944.47亿元人民币。
据卡农社区了解到,截至报告期末,受惠于贷款和垫款、债券投资等增长,该集团资产总额92490.21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末增长10.62%;贷款和垫款总额55700.34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末增长10.76%,贷款和垫款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为60.22%,较前一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负债总额83833.4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末增长9.86%;客户存款总额63470.78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末增长12.77%。
招商银行指出其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截至报告期末,其中不良贷款余额较2020年底减27.53亿元人民币,至508.6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重回1%以下,至0.91%,较2020年底下降0.1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83.87%,较前一年末上升46.1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42%,较前一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
然而,招商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金额按年大升3.75倍,至56.55亿元人民币,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最大不良贷款来源,制造业不良贷款金额达68.71亿元人民币。该集团解释,受行业政策调控、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下降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部分“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营运的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上升,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39%,较前一年末上升1.16个百分点。该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房地产业务客户结构保持良好,其中,高信用评级客户余额占比86.62%。
该行已保持房地产信贷的平稳有序投放,预计房地产领域资产质素将保持总体稳定。同时,密切跟踪内外部形势变化,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重点管控类行业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报告期内,受个别发展前景差的中小企业、高负债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影响,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等行业不良贷款率有所升。
上述提到去年净利息收益率降,下降主要是受上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的累积效应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为了保持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该集团一方面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资产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高收益资产占比稳步提升,负债端低成本的核心存款延续良好增势,在付息负债中占比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坚持对负债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客户存款、同业活期存款、同业存单等成本率均同比下降。资产负债结构的持续优化及负债成本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贷款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
展望2022年,该集团要保持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将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2021年末和2022年初LPR下调、2022年政策基调仍将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贷款定价存在下行压力,同时市场利率下降将带动非信贷类资产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客户对存款收益要求日渐提升,存款的财富属性越来越强,存款竞争激烈,预计后续成本将有所上行并保持刚性,挤压净利息收益率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一是2021年末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进一步优化该集团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了空间;二是市场竞争行为将被进一步规范,有利于该集团充分发挥在客户综合经营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加强存款拓展。
鉴于上述情况,该集团将通过以下举措保持行业内较优的净利息收益率水平。资产端,持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加强贷款定价管理,进一步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同时,加强市场利率前瞻性研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适度增加债券和高收益同业资产的配置。负债端,持续推进存款高质量增长,坚持以低成本核心存款增长为主,强化存款成本优势;同时,灵活安排市场化资金来源,推动低成本同业活期存款平稳增长。
该行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时代变局之下,集团以强烈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始终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干部队伍人才的稳定性的“三个不变”。
该集团不断强化战略执行,把提升“财富管理、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三个能力”和3.0模式作为贯穿“十四五”的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该行把握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以“稳”促“进”,以“进”固“稳”,在行业分化趋势中继续赶超进位。处理好“轻”与“重”的演进关系,做强重资本的信贷业务,做大轻资本的财富管理业务,使模式转型业务转型加快落地。
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履行社会责任。贯彻落实好中央应对疫情冲击各项政策,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重点关注和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优化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落实。